Thursday, August 24, 2017

鏡花水月

近日睇返FB朋友近況,有些讀書時的校花,年過30開始已經...唉...我都不想這樣說校花,點到即止,大家幻想下有咩形容詞去形容吧。

肥黃心想,如果將今天這個噸位的校花的相片,時光倒流,俾返讀書時的肥黃見一下,問肥黃想不想他做自己將來的太太,自私的肥黃應該會答,女朋友可以,太太要另計了(因為我無同校花拍過拖,唔可以排除校花性格很好,好到可以超越觀感上的滿足)。反而一些平時不起眼的女同學,樂觀可能係其中一個原因,Keep得幾好,值得一讚。

肥黃寄語年青人,人生好多野都係鏡花水月,當年以為中了頭獎的,而家可能得安慰獎。今日如果情場失意的,實實際際去創業吧,創業不空,有滿足,有回報,是好選擇。

Friday, August 18, 2017

搭的士的數學

肥黃鼓勵月入 $63,288 或以上人士多搭的士,原因根據以下方法計算出來。

假設:
大家由旺角去尖沙咀,有兩個選擇,的士或港鐵。

地點 距離 交通工具 車費 車程時間 上落地鐵站時間 等車時間 總時間
旺角

尖沙咀
~2.5KM 的士 ~$58 ~11 min (1) N/A ~5 min ~16 min
港鐵 $5.3 ~7 min ~15 min (2) ~3 min ~25 min
(1) 假設較多燈位
(2) 假設一邊近地鐵站,花5 min落.另一邊較遠,要花10 min 行到目的地

結果:
的士車費約 $58,時間花~16 min.
港鐵車費 $5.3,時間花~25 min.

買時間:
換句話說,你只要花 $52.7 ($58-$5.3),就可以買到9分鐘(25min.-16min.) 的時間
或花 $5.86 就買到 1 分鐘
如果你1分鐘的薪金高過$5.86,搭一次地鐵就輸一次錢

當然,再有些假設如下
1) 只計Working Day, 假設 22.5日
2) 一天計8小時生產力

所以,月薪高過 $63,288 (22.5日 x 8小時 x 60min. x $5.86)  的人士,請珍惜你們的時間。

*唔同情況有唔同計法,你可以套d數字入去計過,或找多些Sample, Take 平均會更準確, 但為簡單計,用以上例子作參考。

Thursday, August 17, 2017

一邊打工,一邊創業

一邊打工,一邊創業,應該有很多創業人都會經歷過這個過渡期。肥黃總共打了四年全職工,其中大約一年半是「專心打工」,兩年半時間是一邊打工,一邊創業。

很多人在回顧當時的決定時,都會說沒有後悔,其實講法好假,我就後悔打了四年工了。如果俾我再揀,我會選擇即時創業或最多打半年工再創業,打半年工因為要儲少少錢去捱一年。

肥黃2003年大學畢業時,銀行戶口有約8萬蚊,讀大學時肥媽先支付肥黃的所有學費,申請到的Grant Loan 一年約兩萬,就入落肥黃的生活費,所以肥黃讀大學時就算唔做part-time 都夠駛,而且肥黃有做野,駛費唔多,所以有8萬蚊剩,對一個岩岩畢業嘅大學生黎講算唔錯。當然,呢8萬當中有6萬係借返黎,每個月要還Grant Loan,所以我Net Asset 其實只得2萬,但Grant Loan 一個月只係還一千蚊左右,所以你話我當時有8萬Free Cash亦講得通。

當時我當然唔知,不過而家睇返,其實8萬係夠晒捱一年,甚至兩年的,況且創業時間內亦不一定零收入,所以,當時我只要做一個決定,1) 唔俾家用,2)控制每月駛費在3千內(當時其實已做到),肥黃就可以即時創業,買回四年的時間。當時月入都係平均兩萬多d,今日肥黃嘅被動收入都最少十萬,而家睇返,唔後悔先奇。當然,時間上差左十幾年,唔可以咁比較,但後悔沒更早創業是真的。

但就算我當時沒有錢,其實打半年工,死慳半年,無理由儲唔到4~5萬,所以俾我再揀,我都最多只會打半年工,然後即時創業。

一邊打工,一邊創業,我見到的最大問題唔係唔夠時間,而係沒人追殺你,好易令你適應打工的生活,"become part of it"。事實上肥黃的朋友剛畢業時個個都想「搵d 野搞下」,不過朋友們月薪上左3萬開始,個個都靜晒,機會成本太高了,買多兩手騰訊算啦。當時月薪3萬留著打工的,過了差不多十年了,他們的月薪現在大約5~6萬,值唔值? 見仁見智。

最後,列少少建議:

1) 可以一邊打工,一邊創業,不過唔好打多過兩年

2) 揀工可以Sort by 最高人工的,然後在當中揀可以俾到你最多時間創業的

3) 工作經驗有用,但半年時間咩都學晒,再見多十年都只係差唔多野,所以千萬唔好諗住「打多幾年工,攞多d經驗先」。你唔會係打工度攞到幾多做生意嘅經驗。

4) 肥黃打工時當然都有用少少公司時間做自己野,不過我都有底線,交足貨俾老細先,有時間剩先做,打工時亦有幫老闆OT,有時仲要通宵做。你想創業當然是好事,不過老闆都真金白銀請你,一邊打工,一邊創業,只要安排得好,係可以做到你有得贏,老闆又唔會輸的。

5) 諗住辭職創業,直接同老闆講你去創業就ok,好老闆會欣賞你,衰老闆你都唔諗住返去,所以辭職原因是創業,絕對係一個好原因,當然,係假設你唔好同舊老闆搶客先講得通。

Wednesday, August 9, 2017

偷聽系列 之 一

在Office的電梯內,返工的食飯時間,聽得最多的就是同事間的是非。那個同事做野唔惦,那個跟那個不和,那個行為像小孩。肥黃十多年前都曾經參與過這些討論,玩了幾次後已覺千篇一律,沒甚新意。難怪即使很多人做了多年同事,一但離開工作後,出來相聚了兩三次後便沒有話題,聚會都停了。

如果你有同感,那不是壞事,起碼這是一個自己創業的條件。能夠長期獨自吃午飯,應該是做老闆的基本技能。

Tuesday, August 8, 2017

有頭無尾的App

朋友推出第N個App 了,Startup, 藍海等字眼仍沒有離開過他的Facebook Post。 當然我沒跟他說,但我仍是覺得他的App將會是失敗的。我這個心態有點不好,人家試新東西,總要潑個冷水不可,世界的進步從來都不是我等潑冷水之人可以帶動的,幸好,世界的退步也少有我們的份兒。

我不能跟朋友直接說出問題所在,唯有在這裡說一下,希望可以等其他創業人士警惕一下,少犯一個錯誤也好:

1) 朋友六至七年前左右下海創業,當年最Hit 的Mobile App之一可算是Instagram,朋友做的是Camera App。 Instagram 2012年被Facebook 收購,之後少有Camera App做起,之後出現Snap Chat,玩法完全不同,是後話。

2) 其間市場曾興起Telegram,O2O,Fintech,VR等,他都有總有一個App跟隨。而間中也有些傳統作品,例如Web Portal,Forum 等。

3) 六至七年間,我所知的Project都有十個以上,即一年超過一個項目。你可能會問,那裡來那麼多資源開發? 答案是他從來沒認真開發,有些有做prototype,有些只得一頁Landing Page,然後「一味靠吹」。

4) 都是Lean Startup 惹的禍。Lean Startup 教人先做一個 Minimum Viable Product (MVP),推出市場,知道用戶要甚麼,再不斷改良,不要浪費時間在非核心的細節上。我當然認同這個做法,但問題是很多人掌握不到Minimum 的「量」要多少,有些人認為Minimum是一個Landing Page,加一個Screen 的 UI Design,再加無限的發佈會。朋友的創業法正是這個,他都有做過完整的Prototype,亦有上過App Store,但通常是三分鐘熱度,熱潮一退,又開第二個「更有前景」的新項目了。

5) 例如,他之前有做過一個Web Portal,專攻一個市場的產品及服務。雖然Web Portal 是上世紀產物,但我認為只要認真做,專注在一個特定的小市場,收集及整理一些一般Web Portal 沒有的東西,要找到小量用戶及生存其實是不難的,之後再在這基礎上延伸出去,其實是有一線生機的。但朋友往往想一下子登陸火星,做了一會,見到自己的項目不是當時最流行的,心魔便走了出來叫他找個「更好的」,這個Web Portal,有一個設計得不錯的Logo,一些完整的介紹(介紹這個Web Portal 的功能),但完全沒有產品及內容,他只在Facebook 不停說將會怎樣怎樣。莫說是街外人,就算是他的好友,想入去試用,給他一些客觀的意見,也沒有可能,那怎可能改進呢? 這個項目不是Minimum Viable,而是Non-viable。當然,這個項目最後都是不了了之。

說一些具體的數字,我認為做新項目是可以的,但一年不可以多過一個,其實一年一個已非常誇張,一年一個(或多個),不是證明你意念豐富,觸角敏銳,只可證明你計劃不周,舉棋不定。功能上,Minimum是重點,但Viable是必須的,Booking App最低限度要Book 到東西,Buying App 最低限度要買到東西,當然,你後邊怎樣用人手「扮做到」是另一回事,但應先Viable,然後加最少一個(Minimum)功能是你的主打,其他App沒有的,這才叫Minimum Viable Product。所以MVP雖然是小,是快,但也不是一星期可開發到的,開發期三個月至半年應是最少的吧。

朋友的App還未上架,但在Facebook 內已不停見他推廣,還搞了一個發佈會,所以我估計都是沿用他一貫的方法,「先說後做」,所以我沒法看好了。

Friday, January 3, 2014

轉型

肥黃公司近來出現了一個重要的'轉型',我地放棄左IT嘅業務,全力做Trading,係呢度都分享少少經驗,希望幫到想創業嘅朋友,同希望可以俾佢地有多個角度了解一下香港d中小企嘅實情。

背景
肥黃公司主要經營兩個業務,IT及Trading,簡單d講,我地用IT協助Trading運作,包括工作流程,市場推廣等,很早前我地已考慮過IT部份是否可以獨立出來,另做一盤生意,形式就似幫Trading 那邊一樣,不過係幫街客,賺街外錢。就係咁,我地就經營住兩個業務,我相信係香港好常見,我個Friend前舖做成衣,後舖做物流,最賺錢其實係做回收生意,之前係大陸仲Hold左間建材工廠,幾廿泛。

收入
IT方面其實一路都有錢賺,由於前期已投入,而家都算係收成期,數目雖然好細,但純利好過買一層普通太古城單位收租,對我地d小企黎講算係唔錯。雖然IT收入跟Trading比大概係一比十,但由於 IT 業務邊際利潤比較高,所以我地傾向將業務移去IT。

經營
經過幾年時間,IT似乎依然做唔起,有錢賺,不過唔見得有咩增長,我地經營類似租用Server嘅生意,係香港有太多供應。雖然我地總會分到個餅,不過香港市場細,未來亦唔見有咩增長。做IT 科網等要講Scale,即使投入大,不過做多一個客嘅marginal cost 好低,所以唔同做地產、投資等,下下都要大deal,IT通常都係要銀碼細,不過單夠多。我地嘅情況係一二百蚊生意都做,一二千蚊生意係養住我地,偶然一張一兩萬嘅單就係賺錢。

轉戰其他市場
唔好信人講靠Internet去開拓其他市場,個picture唔完整,Internet 係個media,重點都係產品本身同要對個市場有認識。打個比喻,而家由香港搭飛機去印度只要10分鐘,即日可住返,距離拉近了,不過印度的營商環境冇變,入面d人都係講緊幾十種語言,入口要行賄,疏通,你對印度嘅認識亦唔會增加左,如果只因為搭飛機去印度時間大量縮小了,而投資去印度做生意,多數會蝕本。Internet 只係程機,其他野無變過。

香港市場細不用多說,我地當然有嘗試開拓其他市場,不過唔見得有成績,因為我地根本唔熟悉當地市場,亦唔commit 去開拓(個個市場都唔認識,唔知commit去開邊個),所以亦冇增加到認識,做個網站,賣下廣告就諗住開拓到一個市場,想法太幼稚。

專注很重要
開始時其實我地同大部份創業人都一樣,就係咩都想做,Never Say No. 我全職創業1-2年左右發現問題(後知後覺),已開始修正,第一,唔開新野,同本業無關嘅野我唔做,集中火力。問題係,我減無可減,仲有兩個業務:IT + Trading,而兩個都有錢賺,是但一個都唔想cut。就係咁,hold住左兩個business ,如是者再過多幾年。

由於多年黎分散左兩個業務,所以兩個都做得不太出色。最近警鐘響起,Trading生意開始蝕錢! Trading 業務其實一直有增長,不過我地嘅成本比業務增長更快,所以今年個cash flow 少左好多。思前想後,大概12年尾我作出決定,只做Trading,考慮的原因可以寫一篇講下。

13年是我全程專注做一個business 嘅一年,有代表性。13年已過,可以總結一下成績,Trading生意增長50%以上,回復正現金流,Cut左Team IT人,現在全公司專注做一個Business,較易管理,IT業務雖然無做開發,不過仍有租收,收入真正袋到入袋,可能比繼續開發賺到更多。

在這裡給想創業的朋友說一下,世界有太多創業的心法,但如果只要我選其一,我一定會選"專注"。希望大家唔好三心兩意,你只需要將一件事做到最好,市場就會獎勵你,將10件事都做少少,有頭無尾,對世界是一點貢獻都沒有的。








Thursday, January 2, 2014

巴黎的咖啡店


在巴黎隨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露天咖啡店,如果你問我一生追求的是甚麼,我會答你在一個清早,沒甚麼人的時候,在這裡喝杯咖啡,看下書,看累了就睡一下。







Thursday, November 28, 2013

隨意一篇

在機場內聽到以下對話

A: 你未有細路呀?
B: 唔要
A: 我都係咁話,我直頭無註冊添,名份黎姐。

真灑脫,真不負責任。

Sunday, July 14, 2013

令人失望的新加坡


最近閱讀了一篇報道
http://www.bbc.co.uk/zhongwen/trad/world/2013/02/130216_singapore_immigration.shtml
內容大概是講述新加坡人對人口政策的不滿,民眾不想引入外來人口,影響就業,房價等。讀後對新加坡打了個折扣。

一直認為香港在人口政策方面落後形勢,原來問題在每個國家都會發生,包括我非常欣賞的新加坡。

新加坡及香港一直以來都引入大量外來移民,令經濟持續增長。日子久了,外來人(及其後代)變了本地人,過橋抽板的情況出現了。本地人守護既得利益,排外,自認為發展成果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而那些抗議的人,可能都未為社會交過多少稅款,反而將上幾代本地人的包容,開放精神都忘記了。

每次在香港出入境事時,經常見到一個現象,就是本地人的入境櫃位不用排隊(或較短),而外國人的入境櫃位排長龍。在我的邏輯內這是不合理的,情況就好像在一間餐廳內,老闆以最好的菜式,先招呼店內的員工,自己人。最後才招呼付費的客人,如果以這種方式經營,這間餐廳應該很快會結業。

德國人是值得欣賞的。二戰後德國被分為東德及西德。東德奉行社會主義,經濟發展停滯,國力大減。西德以市場主導,在經濟,科技方面發展迅速。在 80 年代有不少東德人逃離去西德。情況有點像以前國內人逃去香港一樣。文化及經濟的差異,我相信會為當時的西德人帶來很大衝擊。

一九九零年柏林圍牆倒閉,德國宣佈正式統一。兩德統一為西德經濟帶來沉重負擔。有文章指出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為 1 兆五千億歐元。西德人忍受陣痛,長期以經濟支援弱勢的東德,包容他們,為國家長遠發展建立基礎。

20 多年後歐洲發生債務危機,唯有德國獨善其生。所有的歐洲國家,更冀望德國以其強勁的經濟實力, 協助歐洲渡過難關。

在有限的資源下,如果有一天我出入境時,發現外國人的入境櫃位,排隊時間少於本地人,我是會感到高興的。入境關口是外國人對香港的第一個印象,我希望外國人會感受到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,歡迎他們進入。




Monday, July 2, 2012

設計米蘭

我之前對意大利這個國家沒多少好感,到過威尼斯,遊人太多,擠迫得像香港一般,而當地人亦都不太友善;

到了佛羅倫斯,美術館收費昂貴,不準拍照,配套亦不完善;而在羅馬,我嚐過這生人飲過最難飲的咖啡。

因工作關係,前陣子到過米蘭。我對意大利改觀了,米蘭才可以代表今天的意大利,也許是真正的意大利。

米蘭給我的感覺是設計、設計還有設計。米蘭人有品味,時裝店比便利店多,比餐店重要,隨意行過街上也會見到一些特式商店,我不懂時裝,但見到一些裝修比較特別的店舖,也會有一點認同,認同著他們的品味,對生活的追求。

遊走於米蘭的街道

達文西是意大利人的驕傲

米蘭的店舖

米蘭的傢俱設計十分有名氣,每年都有一個Design Week,專門展出全球最時尚的傢俱。米蘭的大街小巷,都充斥著一般設計的味道,很多設計師都會組織幾個人,一起租一間工作室做創作,情況似香港的伙炭藝術家,不過他們的設計一般都賣到錢,自給自足,而伙炭以純藝術為主,加上香港的純藝術市場有限,伙炭的藝術家多數不是全職,那裡只是他們放工或假日的工作室,更難說靠創作為生。

我今次有機會拜會一位設計師Philip,嚴格來說應該是跟他傾生意,順便見識一下真正的米蘭設計師工作室。Philip 的工作室不是在市中心,但離市中心不遠,Metro也可以輕易到達,出Metro後只需再行約5分鐘的路。但他們的門口卻不易找,因為他們即使是商店,也不會有大大個的招牌掛出來(可能是政府不準掛吧)。

Philip 的工作室很大,很舒適,少了一點Fine Artist的不羈、凌亂,卻多了一點Designer追求細緻、有序的感覺。我不禁又不公平地會跟伙炭的工作室比較一下,伙炭的工作室多在工廈,地方比較骯髒,藝術家多一點空間,多一點私穩,多一點自由; 而米蘭的設計師比較追求舒適,光線及交流。坦白地說,就環境而言,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應該喜歡在米蘭的工作室工作,而這樣的工作室出品的創作,應該會更迎合到市場的需求,而不是個人的創作。

工作室內光線充足

每個設計師都有獨立間格

很大的工作枱

地庫有工作室,做prototype

Common Room,可以做Present

這些可能是他們設計的傢俱


跟Philip談了一會跟他合作的項目,參觀完他的工作室,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,我離開了。我見距離我下一個Meeting還有一點時間,我到他工作室附近,遊走一下米蘭的大街小巷,我很喜歡這種自由的感覺。










Saturday, June 30, 2012

作息有序

有好多創業嘅朋友,經常講要通幾多晚頂,佢地好似覺得通得多頂就等同有幾咁搏殺,有幾咁對得住自己(同埋間公司)。打工嘅朋友,我冇說話好講,有時真係只可以揀通頂或遞信。不過自己搞生意,又要狂通頂,肥黃就唔多認同。


我係一個作息有序嘅人,通常

6:45am起身
7:15am送老婆落樓搭車返工
7:30am左右返回屋企
8:00am左右出門
8:45am或之前返到公司(如果唔駛返大陸)
多數情況下6:30pm前會離開公司
7:15pm左右返到屋企
11pm前會瞓

星期六,日最少有一日留係屋企,會遲d起身,多數8:30am,或午睡,一星期最少跑30分鐘步(我知好少)。公司內大部份同事都少OT,一般都係6:30pm前走人,5 days 工作。

肥黃嘅公司未上軌道,都係處於今年唔知下年事嘅情況,但係我都冇要求自己要通頂。當然唔係肥黃睇得開,亦唔係冇野心,只係經過計算覺得唔值。雖然回到家後會工作,多數星期六,日都會輕量工作,但就生理時鐘黎講,我應該算係健康嘅。

之前睇過明珠台一個節目,講睡眠同生理時鐘,簡單d講係人要瞓,瞓唔夠就欠左身體債,一定要還,可能係要之後瞓返夠,如果一路都瞓唔夠,日後一定會要你一次過瞓返晒佢,而且冇得起身。其實個設計幾公正(雖然未必公平),總之你個身體一日係要瞓8個鐘,你好難長期每日偷到1個鐘黎自己用。

我係做生意嘅,只計 cost and benefit。返去之前講嘅工作問題,通頂嘅人,好多時都會忘記左計一樣野,就係通完頂後條數,可能通完兩晚頂後要瞓返24個鐘,你除返之後其實工作時間一d都冇多到,又或者再俾個借口自己,通完 兩 晚頂,瞓左一日,睇返場下午場先,除時hea多一日先正常做返野。同一個作息有序,每日平均做9個鐘野嘅人,生產力邊個多d我唔敢講,但係就算通兩晚頂係多d,我都肯定唔會多好多,所以我嘅睇法係通頂做野嘅人唔一定等同勤力同高生產力。

如果有得揀,作息有序會比較符合長線做生意模式。

Sunday, December 4, 2011

有早知

與朋友閒談,講到婚後生活,朋友的埋怨是婚後不敢太搏,朋友說如果不是當年要結婚,早在08年海嘯大手入市,我當場當然不敢有甚麼反應,唯有在這裡替他的太太,也許還有其他經常被屈的女士說句公道話。

"當年你沒入市,也許是你覺得時機未到,也許是你根本沒有足夠現金,也許是你覺得仲有得跌,也許是你細膽,也許是你個人能力的問題,而導致你錯失機會,但將個波拋左去個女人到,令我有點看不過眼。"

如果當年真的是黃金機會,而你又有足夠條件的話,唔好話結婚咁少嘅一件事,就算是死人冧樓,六親不認,你都應該會義無反顧地入市。我同意結了婚人有多點顧慮,但也不可以拿來作自己未能成功的藉口。

Saturday, December 3, 2011

創業童話

肥黃身邊有很多朋友是做IT的,他們不乏自家寫Apps寫網站之人,而他們有些是Part-time搞,有些是Full-time,可惜暫時未見有朋友們的出品有甚麼起色,不要說IPO、VC等豪情壯志,甚至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。

肥黃最近出價13K,希望請一個Fresh Grad.或一年經驗內的人來做個 Project,結果請不到。我不是說13K是甚麼高薪(如果真的是高,早已請到人了),而是13K請一個Fresh Grad.對於我等蚊型企業來說已是天價,再高的話我們即使不蝕錢,也變了白做。我早知13K在市場上已不是甚麼來頭,所以另外再加上1-6個月的花紅(視乎Project 是否賺錢及同事的表現而定),我是有心出6個月花紅的,只要Project有錢賺,我真的不介意出6個月花紅給同事,我只想要人。

今日看了一個朋友的招聘廣告,肥黃知道自己'奶野'。朋友在招聘廣告內寫希望請一個"Top talent" 同要有 "Passion"的員工。那有甚麼問題呢?因為肥黃的招聘廣告都有類似的要求。那又有甚麼問題呢?問題就是肥黃同朋友的公司都是蚊型企業,連我等蚊型企業都想請一個A Player,那誰人去要那些B Player, C Player 及那些騎呢怪呢?

寫到這裡,我不禁想到我們被Steve Jobs 及 Google 的故事迷倒了,跟A Player工作,只請最聰明,最優秀的員工為自己辦事,都要認吧,我們不是Steve Jobs,自己的公司也不是十多年前的Google,而這裡也不是Silicon Valley。

看多了一些書,會覺得自己有一點見識,但這些見識很易會令自己身陷險境,尤其將書的內容搬字過紙,原封不動地借過來用,也許是時候多些了解香港的實況,少看一點Google,Facebook的創業童話好了。

Friday, November 18, 2011

創業的時機

肥黃最近有個朋友馬仔跟我說他很想創業,原因是他想要錢,想要富足的生活,不想再為錢而工作。這些是廢話吧,有那個人不想呢? 再追問下去,原來真正令馬仔想創業的原因是他跟上司不和,不再被續約了,當然馬仔說他也不想繼續做下去,我也相信這個是事實,否則他也不會跟上司不和吧。

馬仔不停追問我有甚麼好路數,我也老實答了"沒有",但他也經常打電話來"求教",說真的,自己也不是有甚麼成就,怎敢誤了兄弟? 最後我都給他分享了一點睇法,我見過成功創業的人有三類:
1) 在一個行業做了一段時間,必須是前線,接觸到客戶的位置,跟客戶建立了緊密關係,再另起爐灶,這類我見到的成功創業率接近百分百。
2) 對行業不太認識,亦未必有相關經驗,但及早創業,在業務上花過三幾年時間(隨時蝕一段時間錢),摸了一條出路來,這類我見到的創業成功率只有一兩成,肥黃屬於這類(但仍屬那八九成)。
3) 有個有錢老豆,詳情唔駛我講。

我當然鼓勵馬仔行第一條路,而事實上第二條路對他來說也行不通,1) 佢年紀唔細,冇幾多個三幾年可以俾佢磨,2)佢有老婆,供緊樓,不容許長時間入不敷支,3) 他未拿定創業的主意,亦沒對甚麼行業有特別的興趣,隨手拿一範來做三幾年,極易入錯行,選第一路起碼有固定工資或低薪,死不了。至於第三條路,在他出世後已註定行不通。馬仔最後也選了第一路,去到一間地產公司做sales,衝鋒陷陣,結果拭目以待。

見到馬仔前未搵到去路,後有追兵(供樓),創業的時機好像不太合適,我不禁想起另一個問題。肥黃大學畢業一年多後便嘗試創業,結果當然是失敗收場,不過我沒有放棄,最後都叫做搞左間公司仔出黎。如果給我再選,我會在甚麼時候開始創業呢? 我的答案是跟之前大概差不多時候,年半至兩年內要創業。
1) 要儲少少錢
2) 要拿少少經驗,不一定是行業的經驗,是對人的經驗
3) 多過兩年也不好,好易令自己適應了打工的生活,上了鬼盜船

廿零歲時失敗了,機會成本很低,有心有力捱下去的總會找到條出路,情況必定會比三十多歲時創業樂觀。當然,條條大路通羅馬,我有另一個朋友行第一路,三十幾歲先創業,一樣做到有聲有色。

Sunday, November 13, 2011

工作樂趣

由於工作關係,肥黃最近開始研究一下歐洲的陶瓷,發現了Limoges(利摩日)這個地方。真是孤陋寡聞,原來Limoges就是法國(甚至歐洲)的景德鎮。

相傳有一個法國傳教士,在康熙年間來到中國,並在景德鎮住了七年,最後將景德鎮的製造技術傳回歐洲。及後在18世紀,有一位外科醫生,在利摩日發現了高嶺土(一種很適合做優質陶瓷的原料),當時利摩日的總督下令興建一座陶瓷廠,從此利摩日的陶瓷便揚名立萬,"Handmade in Limoges"更成為高品質陶瓷的代號,而有說整個歐洲80%的皇家瓷器都有印著"利摩日出品"的字樣。

經營生意其中一個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都有新事物發生,而當中這些會令人擴闊眼界的事,更成為了我繼續經營的動力。

Thursday, November 3, 2011

黃賭毒 Online

傳統的黃賭毒行業在網上盛行已有一段時間

黃: Play Boy Online
賭: Online Casino
毒: 雖未聽聞有網上賣大麻的事,但每逢打開郵箱內的 Spam Folder,總會出現林林總總的 Pharmacy及 Drugs 等的Spam Mail, 內裡除了賣壯陽藥外,連我等路人甲都知道順手賣埋大麻,盈利必定會倍增

跟其他出版行業一樣,'黃'在Web 2.0 的世界開始轉形,以往以直接售賣內容或以免費內容加廣告的模式已行不通,現在跟隨大勢,以Web 2.0 的User Generated Content或用戶參與的模式運行。其中的 XTube 及 YouPorn 等網站更令人難忘,因為從他們的名字,很易令人覺得他們就是業界的YouTube。而香港的Sex141.com也表現不俗,除了有Open Rice 式的搜尋服務外,亦有Web2.0元素的"賽後報告"。

在'賭'方面,近日從客戶的需求看,Online Casino 有興起的跡象,現在就有3個Online Casino 的客戶跟我們訂購產品,有一個更是最近才開張,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'大把錢'。Online Casino 的運作模式也值得一提
1) 他們的公司都是在那些你一定未聽過的群島內註冊,而且他們多數聲稱自己有當地的賭牌。
2) 他們的主要客戶都是中國大陸的同胞。中國人愛賭天下聞名,而且市場龐大,以中國為主要銷售市場應該是理所當然吧。
3) 雖然市場是中國,但他們不會將伺服器設在國內(也沒可能),他們多數將伺服器設在台灣,美國甚至香港,再高明一點當然是常轉IP。
4) 俗語話:"係度食,唔好係度呵" ,伺服器在香港,當然不容許香港IP瀏覽。
5) 可能是語言及地理問題,他們的推廣活動多在香港進行。

毒在Web上不太流(可能是我不知),當然,我也不希望毒可以有甚麼發展。

Sunday, August 28, 2011

企業瘀血

企業運作久了,總有些地不暢順,那些地方可以是一些制度,一些硬件,而最頭痛的,當然是一些人。難聽一點,可以統稱這些東西是瘀血。

我不怕一些破壞力驚人的事,例如一場官司,金融海嘯,銷售員將客戶資料外洩等等。那些問題可以見到,多數情況下可以預防,而重要的是,你需要解決這些問題,才可以繼續經營。需要解決,即代表你會正視這個問題,最終的結果通常是問題解決了,而且企業運作更穩定。

那甚麼可怕呢? 毒品與香煙,那一樣可怕?我覺得是煙。我沒作過統計,但我有信心肯定,因為食煙而病,而死的人遠多過毒品。煙可怕的地方是他不會令身體即時有影響,而且滲透率高,可以是無處不在。煙可怕的地方是他在很多人眼中不代表有害,很多人視食煙為正常不過的事,甚至是社交的一部份。

我會覺得那些在公司內難察覺到,但累積起來的破壞力很大的'瘀血'很難應付。他們難應付的地方首先是你難以察覺到他們存在,就算察覺了,你也未必有動力去清理。而'瘀血'不斷累積,加起來究竟是金融海嘨對公司損失的多,還是'瘀血'對公司損失的多,都是一個未知數。

有一段時間,我們曾經用市場上最低的價錢,請一些沒有甚麼學歷及經驗的人做一些簡單不過的事,例如收速遞件,填Form等。叫得最低的工資,我們對這個位置當然沒甚麼期望,只希望他穩定,不出甚麼錯。夠鐘即走,做事沒甚麼交帶,得過且過等都是意料中事。但結果是,我們估錯了。

我信奉自由市場,我覺得市場是對的,錯的只有是我們的期望。即市場上最低的價錢,請不到一個在我們職位上沒大破壞力的員工。我們以這個價錢請回來的員工,弄失了外國寄來的貨版,弄失了支票,被客人投訴,將電腦內有用的資料刪除。每件事,每天都花了我們一些時間,可能是10分鐘,可能是半個鐘,又可能是半天,總之林林總總,層出不窮,不知不覺花了我們很多的時間,這是低工資以外的代價。

起初我們以為只是個別的問題,下一個總會有機會好的。如是者,我們運作了兩三年,才開始發覺不對勁,我們對這個位置的出價錯了,還懵然不知。我不認為被請的員工有問題,錯的只是我們的出價,我們奇低的觀察力,這就是我覺得這些難以察覺到的問題可怕的地方。

Framework

近年做Web Project,最不喜歡就是聽到Framework這個字。

以前剛畢業,覺得懂得一系列的Framework,Struts,Spring,Hibernate, etc. 就是代表自己對技術的認識,而且更可以向同僚炫耀一下。

做多幾個Project,用多幾個 Framework,發覺大部份Framework都有其缺點,太慢,做不到要求,要大改,甚至改到違反了Framework 本身設計的原意。

幸好,我對Framework 的認同只是維持了一段很短的時間。我明白到個System本身運行時夠唔夠快,能否做到用戶的要求才是重點,強行將所有可以用的Framework 放在一個Project上,只會為用Framework而做Project,而不是為用戶而做。

奇怪的是,身邊的技術朋友總要用Framework,到現在做了十年八年,都離不開要用某某Framework。我有向他們推薦過要 Fast Prototype,要用最簡單的方法,先做到個樣(我都唔敢叫function)出黎,先有得講speed,scale,同 coding style。可惜,他們就是要用Framework,用了做project 的大部份時間學個framework,睇doc, 最慘的情況是要個User用系統時要就返個framework黎用,這樣的project注定是要失敗收場。

Sunday, August 21, 2011

Part time 創業

近日有幾位朋友都分別到了我公司閒談了一會,我少不免都會介紹一下我公司的近況及產品項目等,他們都不約而同表示希望可以參與投資。他們希望投資的原因應該很簡單:

1)我公司的項目都不是甚麼大Project,大部份花十零廿萬左右都可以開始試行,我的朋友有些在樓市已賺了一筆,有些打了多年工,或多或少都有點積蓄,十零廿萬本身都不是甚麼大數目,可以一試創業都是一個打工以外的好選擇。

2)我們有成功的項目做參考,好易令他們假設將來的項目都有最少同等的回報。

3)我們創業已有一定時間,累積了一定經驗,客源等,不用由零開始。

4)這個我覺得對他們最重要,就是我們是全職經營。他們希望以Part time形式入股,保留自己的full time工作收入,投資一筆錢,視情況而定增加投入度。

他們有各自的原因以part time創業,但我亦有我的原因覺得這個形式行不通,為了不會出現一個不愉快的結局,我都是婉拒了他們的投資。

以投資計,十零廿萬本身不是甚麼大數目。我不是覺得錢易賺,亦不覺得自己有很多現金,事實是現在的現金比以前(十多年前)已相對不太重要。先不談美元貶值等外在因素,對我等小企業來說,運用錢的能力比即時有一筆不大不少的現金重要很多。創業幾年後,公司的流動現金早已超過100萬,我當時覺得100萬好像一個很大的數目,與拍檔研究怎樣運用這100萬,希望錢搵錢。但直到現在,我公司的大部份流動資產都是人民幣定期!

當中的問題是我們不懂得怎樣運用這些錢,有試過買一點股票,有賺有蝕,都是小注試行,得出一個結論,我們對股市是門外漢,贏錢機會50/50,如果真的買,只可以買盈富基金。

有打算投資物業,但數目動輒三幾百萬,與其他人合資有執行上的困難,以按揭買有一定風險,由於由兩個人決定,同時間得出買的訊號未出現。當一個覺得買,另一個為未肯定時,心理上買方通常都沒信心確定,未能執行。

最後,我們覺得投資在人身上最好,即請多些同事,繼續用心經營本業就是最好的投資。但問題是我們都不是一個急進的人,最少我們都沒有即時換一個大一倍的寫字樓,請多一倍的人。我們在考慮過值得擴充的地方,一個一個同事請。所以到現在,公司大部份的流動資產都是現金。

投資者的角色是分配資本,被投資者的角色就是運用資本。我們現在欠缺的是運用資本的能力,即人才,而不是現金,而我的朋友希望投資現金,出些微人力,然後賺取回報,本身這個組合對資本未有任何增值,所以我相信結果不會理想。

現階段我希望遇到兩類投資者,1)投資大量資本,以資金買優秀人才,再為資本增值,2)投資少量資本,但全力以赴,視經營業務為本業的經營者,而不是希望過河,但又不想濕鞋的投資者。

技術人創業

我公司現在主要經營兩個業務,一個為傳統的Trading業務,另一個為IT。兩個業務看似完全無關,其實當中有好大關係(有機會再寫)。近年不斷想將業務移向IT,因為IT本身的回報率較高,又較少trading 的dirty job,但到現在為止,IT都未有好的成績,佔公司的生意應該不足十分一。

我都有嘗試分析過為何我們做Trade可以做得住,反而做較熟悉的IT行業會做不起。

1)我們懂得做IT,而不懂做Trade。我沒打錯,我們懂得做,所以事事親力親為,沒有將工作下放,被一件一件細少,簡單,看似高增值又不值得花錢請人做的工作浸著,直到浸到不能呼吸都懵然不知。

2)我們懂,所以我們有要求,要講質素。為何講質素反而會不受市場歡迎?因為創業之初講的不是質素,而是生存。質素只是有實力的企業,長期經歷市場轉變而'轉'出來,而不是從第一天'創造'出來的。質素更不是一間小企業,用有限的資源,單憑創辦人一己之力做出來的。Startup第一件事是要生存,要做一些次一級,但仍有市場需求的產品,而不是做一件頂級,但自己都做不出來的產品。

3)我們懂,所以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。從來只有市場是對的,加上太多自己的幻想,只會得不到市場的眷顧。

以上的幾點,都是技術人創業常犯的問題,講穿了都是一字咁淺,做到的時候又是另一回事。